古籍版式

古籍的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框、界行、行款、天头、地脚、版心、书口、鱼尾、象鼻、书耳、大小题名等。



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的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左右双边。

界行:也称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的行叫界行。

行款:又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和字书。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行款为鉴别版本的依据之一。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叶×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释),叫做"双行小字×字"。

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

版心:指古籍书页两半页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即每版两个半版中间的条状空白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字数等文字。版心也称页心,或简称心。


gjimg5.png


书口:也称"版口",就是前面所说的版心。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就印纸折叠装订成册,尤其是包背装、线装而言,就成了书的可以翻阅的开口,所以称为书口。书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黑口、白口之分。线特别粗的叫"粗黑口",线特别细的叫"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有的书"上书口"和"下书口"都有,有的只有"上书口"或只有"下书口"。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看起来有点像大象的长鼻子,所以叫象鼻。但象鼻之称不甚通行,不像书口、鱼尾那样常用。

鱼尾:书口上的鱼尾,其作用主要是以鱼叉来标示中缝线,以便折页时取做标准。通常见到鱼尾的样式有"黑鱼尾"、"白鱼尾"、"线鱼尾"和"花鱼尾",以黑鱼尾、白鱼尾最常见。从数量来分,只有一个的叫"单鱼尾",两个的叫"双鱼尾",极个别的还有三鱼尾、四鱼尾。鱼尾的方向有顺鱼尾和对鱼尾。


gjimg6.png


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像书的耳朵,故称书耳。书耳并非画蛇添足,而是要在这个方寸之地镌刻简化了的篇题。如《诗经》中的"豳风"、"鹿鸣"等。这种镌刻了题名的书耳,又称耳题、耳记。蝴蝶装时代,书的左栏外边上端经常有书耳出现。包背装、线装流行后,版心到了书开合的一边,就再无在左栏外附加书耳的需要,所以也就看不到书耳了。

封面:也称封、面叶、内封面,即在书衣护叶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类似于现代的版权页,多见于明清刻本。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半叶篇幅,另一种是一整叶(即一整块版面)篇幅。这样的封面,一般常在前半页题有书名,后半页题有刊刻年月和刊刻者。

封面的一般形式是四周刻印边框,内刻三行文字,右直格内常鎸著者或评点批阅者;中间直格内常鎸书名(多为简化的书名);左直格内有时上鎸年月,下鎸堂、斋、室名,有时只在偏下方鎸堂斋室名或藏板,而将鎸刻年月移至栏外顶楣处横刻。

牌记:也称书牌、木记、条记(其形似条,故称)。牌记的位置分别在序文、目录之后,或某卷卷首、卷末,或全书书尾,但多数位置在内封。牌记的形式不尽相同,多数是四边框长方形式,除此之外还有钟式、鼎式、荷叶莲花龛式等。牌记的刻版年代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题:指卷端的书名题名,具体指一书首卷首行的书名题名。

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如《永乐大典》用的就是朱丝栏。

《永乐大典》,明嘉靖内府写本。《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元年(1403)至六年(1408)解缙等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汇集了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