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预处理
在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调制糨糊、染纸配色,还是揭搓旧纸,清洗污渍、喷水倒平,都离不开水。因此,修复古籍时所用之水的性质,势必直接地影响着修复后的古籍纸张的纸性和纸质。以“黄柏水”为例:由于水中含有生物碱(可综合降解纸张酸性、防虫)和黄色素,用于调制糨糊,可以防虫避蠹;用于染纸,则防虫、脱酸可以兼得;用于托裱和喷水倒平亦如是。可见,在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之前,有针对性地对修复用水做一番处理,再用于古籍修复的各个环节以及对各种修复用材料的再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之后,通过古籍修复的各种技法施之于所修复的古籍,就可达到对破损古籍的修复与保护一举两得的目的。
由于水在古籍修复中不可缺少的缘故,笔者在进行“古籍修复中的古籍保护”之研究时,始终把对水的预处理放在首要位置。
糨糊的预处理
凡是对破损了的古籍进行修复,不论是何种破损情况,都离不开粘接材料——糨糊。由此可见,糨糊在古籍修复中的重要性。
各地图书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及其所举办的各类古籍修复培训班上,关于糨糊调制,仍无外乎是“面粉去筋”,鲜有更好的防虫办法,更不用说防酸脱酸了。
使用这样的糨糊修复古籍,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虫厄的危害,尤其是在修复中,需要使用较稠的糨糊、或大量地使用糨糊来托裱,使得修复后的古籍容易再次遭到虫蛀和霉变,弥足珍贵的古籍处在破损——修复——再破损……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况中。
古籍修复用浆,当然要“去筋”,但仅此还不行,还必须在调制时,根据待修古籍的具体情况,使用经过预处理的水来调制方可。在操作中,应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修补孔洞时,糨糊不宜太稠。
(2)修复返酸脆化严重的书页,需要托裱时,应先对书页的PH值进行测定,以测定出的结果,作为判断调制糨糊的生物碱浓度的依据。PH值越低,则适当增大生物碱浓度。与此同时,纸色的深浅也需一并考虑。
(3)预处理过的糨糊的颜色,与配纸、染纸一样,要略浅于破损古籍书页的纸色。
总之,古籍修复用浆,再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是“去筋”,而是要使糨糊兼具脱酸、防虫和美观(配染色)等多种功效。当然,“宁稀勿稠”是糨糊在调制和使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这是做到“可逆性”这一古籍修复原则的前提和保证。
纸的预处理
古籍修复用纸,为追求“整旧如旧”之目的,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处理——染色,而忽视对纸质的改善。古籍修复用纸虽然是新纸,但是,由于长期受存放环境影响,返酸、虫蛀等现象普遍存在。如若不对之进行整治,就直接补、裱、镶、衬、接于所修复的破损古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但凡是用来修复古籍的纸张,在使用之前,都应进行预处理。或染色,或脱酸、防虫。水的预处理,对这些问题都能给予很好的解决——刷染或浸染。
在修复古籍时,不论是补孔洞,托裱、镶衬,还是做护页、封皮,用这种经过预处理的修复用纸,加上经过预处理的水、糨糊等修复用材料,可以由表及里地对古籍进行修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纸的预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只需掌握颜色的深浅,即经预处理后,修复用纸的颜色略浅于待修复的破损古籍的纸张的颜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