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南:永恒的牵牛织女

2022年8月4日,农历七夕佳节,“启卷知新 文脉流长——2022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启动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以“典籍里的七夕:一起晒书吧”为主题开启直播活动。七位专家学者“晒”出七组与七夕相关的国图精品馆藏,包括:甲骨、敦煌遗书,宋刻本《昭明文选》,《红楼梦》最重要的早期版本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及此前鲜为人知、第一次和大众见面的纳兰性德满文家谱,等等,可以说是珍本云集,琳琅满目。  

  一起晒书,典籍里的七夕

  

  讲述人:张一南 北京大学中文系 助理教授

  晒书:《昭明文选》

  永恒的牵牛织女

  从甲骨文里的七月祭祀到今天西和县(甘肃陇南)保留的乞巧民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那从历代典籍中追溯七夕的起源是怎样的?古人又是如何过七夕的呢?

  现存最早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五言诗,当属《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是什么时候写的呢?没有具体的时间,作者也没有留下名字。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东汉末年的作品。

  说到汉代诗歌,我们都很熟悉汉乐府。汉乐府跟我们今天认知里的诗还不太一样,更像是流行歌曲,或者说民歌,处于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古诗十九首》正好处在乐府和诗的交界点上,是从乐府到诗的过渡形态。其作者,既不是大贵族,也不是一般乐工,而是一群失意的下层文人。他们念了一肚子书,但是在已经腐朽了的东汉社会,没办法再走读书人的正路,所以他们就往下走,去给艺人当师傅,把一腔才华都放到民间乐府里去。对这些文人来说,他们当然是特别委屈;但是对于民间乐府来说,这却是大大的幸运。就借着这么一个契机,汉乐府提升了品位,变成了文人五言诗。历史上每一个新文体的雅化,都是以这么一批“倒霉”文人“往下走”为代价的。

  这些文人走到民间去,会写些什么题材呢?他们自己是文人,他们的听众是老百姓,尤其是市井间做小生意的,所以他们最爱写的,就是落魄文人和小商贩共同的生活经历了。落魄文人和小商贩最重要的共同经历,就是漂泊在外的经历。文人要去求功名,小商贩要去赚钱,都没法在自己的家乡待着。所以,每当这种俗文学雅化的时候,行旅都是重要的题材。《古诗十九首》里,一多半都写到了漂泊在外的经历。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在写牛郎织女的时候,会着重写夫妻两地分居。古时候男人在外漂泊,他们的妻子是不能一起出来的。丈夫发达的,在外面做官,然后再贬官;丈夫落魄的,在外面求功名,或者写歌词赚钱;再不行的,去做生意,天南海北的跑;有的还要被抓去服兵役、服徭役,在外面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而她们就留在家里,侍奉老人,带孩子,空余的时间,就像织女一样不停地织布,打发没有丈夫陪伴的时间。男人世世代代在外漂泊,女人世世代代独守空房,这是很多中国人几千年来已经习惯了的宿命。都说中华民族是安土重迁的民族,其实,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一直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离别、漂泊。我们的很多诗,都是为了离别和漂泊写出来的。

  七夕是一个属于牛郎织女的节日,也是一个属于相思的节日,属于思念丈夫的女人,也属于漂泊在外的男人。我们看一看东汉小文人笔下的牛郎织女: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歌词多半还是男人写的,但是歌词的视角,是离织女更近的。牵牛星很远,织女很近,看得很清楚。这是漂泊在外的小文人,在想象家中的妻子,想她在家举起纤纤素手,操作着织布机,但织了一天,连一个图案都没织出来,因为她一直在哭,眼泪落得像下雨一样。为什么在哭呢?因为在想念远方的丈夫,为他担心。这也是丈夫在设想,妻子在家是怎么想他的。这叫对面落笔,一种很有艺术性的写法。其实,他们离得也没有多远,只不过隔了一条银河而已。银河当然是鸿沟了,但是作者说,银河其实既清又浅,咱们隔得也没有多远,就是不得说话,不得见面。这也是相爱的人分离的感受,咱们就隔着这么一点路,但就是见不了面。为什么见不了面呢?因为身不由己。

  这首写牛郎织女的歌,歌唱的是人间的离别,是唱给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听的。在之后的两千年,离别仍然存在,爱情也仍然存在,所以这首诗也流传至今。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这首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这首写于东汉的诗,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记载,来自一本叫《文选》的书。《文选》的编著者是昭明太子萧统,所以这本书又叫《昭明文选》。《昭明文选》选录了从战国到南朝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也因为进入了《文选》而保留下来成为了经典。《昭明文选》的版本很复杂,我们这次用的本子,是国图藏的赣州州学刻的六臣注本,在源流上是很珍贵的版本,主体刊刻于南宋,后来又经过了宋元明历代的修补完善。

  那东汉的诗,为何用南朝的选本,还是南宋的刻本呢?其实,我们的每一首古诗,流传到今天都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以来,我们经历了很多次动荡,很多次战乱。《昭明文选》是在永嘉南渡之后回忆南渡之前的文学,南宋的刻本又是在北宋灭亡之后刊刻原来的文学经典。可以想见,在战乱之中渡过长江,要一直带着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你还想起带着一本诗集走,又是什么样的精神!

  (转自“古籍保护”微信公众号)